紫竹高新區,位于上海市閔行區,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是全國唯一一家以民營企業為投資建設主體的國家高新區。2017年,在全國高新區中綜合排名14,新升級國家高新區中排名第一,以閔行區1%的面積,創造了10%的稅收。以其獨特的體制機制、良好的產城融合示范、高效的經濟產出,成為全國168+1家國家高新區中的獨特樣本。市場導向的園區運營服務上海紫竹高新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竹公司)是高新區開發主體,注冊資本25億元,由閔行區政府、上海交通大學、紫江集團、上海聯和投資公司等七家單位共同投資組建,其中,民營企業上海紫江集團和紫江企業集團各占股50.25%和4.75%。紫竹公司負責高新區總體規劃、土地征用、開發建設、招商引資、運營服務等工作,總體上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運作”的發展模式。
在這種獨特的體制機制下,紫竹公司本著向股東、向社會、向員工創造價值的原則,自主開發、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最大限度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價值發揮。一是完全的市場競爭下,企業以高效的運營、高質的服務、較強的執行力、不斷的創新謀求生存和發展。紫竹公司前期收入來源以政府扶持資金為主,主要為園區內企業所繳納稅收的市、區兩級稅收收入,以及園區土地出讓金區級地方部分。相比政府主導園區,紫竹公司自身的生存發展與紫竹高新區企業更加緊密綁在一起。所以高新區堅持服務至上,非常注重為園區企業提供優質的鉑金產業服務,引進企業、留住企業、助力企業發展壯大。如設立了客戶3小時快速反應與項目專職經理機制,企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該機制得到及時解決。從2004年起,高新區開始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工作,至今連續14年不斷建設完善,確保服務高質化、制度化和專業化。在團隊建設上,紫竹公司員工收入與園區企業發展效益掛鉤,形成紫竹公司、員工與高新區企業的利益共同體,激發員工的服務熱情和效率。
二是相比政府機關條框約束,運營服務方式更加大膽和靈活。2015年,紫竹公司全額出資成立了小苗基金,專注于初創與成長期科技企業投資,為提升投資成效,將實行投資團隊在GP公司持股。又如,高新區了解到,園區企業普遍存在人事代理、人事派遣等人力資源服務訴求,于是高新區快速響應,出資成立了人力資源服務公司,開展市場化的配套補漏,彌補政府服務功能的盲點。高新區更加注重遠期收益和一盤棋考慮,在前期發展中利用母公司紫江集團的資源補貼園區,人力資源等一些下設公司也以服務好園區企業為首要目的,盈利退居其次,這些都是為了促成高新區形成良好的自我造血能力,帶來遠期持續的盈利模式和反哺效應。
三是自主性較強。政府主導園區的一把手,有的換屆較為頻繁,領導的換屆和流動,一方面為園區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想法,但同時也會帶來園區發展思路搖擺、戰略不聚焦等隱患。紫竹高新區在建園之初就確定招引“研發、創新”型項目為主,并承諾“給我二十年,給你一座科學城”,之后嚴格按此總目標執行。不同于國內一些園區大力引進見效快的“短平快”項目,以要素驅動發展,也不同于一些地產商借發展產業之名,大力發展房地產,快速收回現金流的打法,紫竹高新區以嚴格的入駐門檻,持續招引和培育高附加值的創新型項目,堅持穩步發展,重點引進區域總部、研發中心、風險投資公司及高科技研發企業入駐,以微軟、英特爾、可口可樂、印孚瑟斯、中國商飛、中廣核集團、東軟軟件為代表的一大批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和研發機構紛紛入駐紫竹,現已形成以信息軟件、數字視聽、生命科學、智能制造、航空電子、新能源與新材料為支柱的產業結構。目前有17家世界500強公司設立的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落戶紫竹。截至2018年二季度底,高新區累計入駐企業有2094家,其中外資企業213家,內資企業1881家。2018年上半年,實現稅收37.44億元、技工貿收入230億元。
在發展模式上,紫竹高新區改變以往傳統招商引資為主的模式,注重培育新興產業,鼓勵人才創新創業,逐步實現“招大”和“扶小”兩手抓,為本土的雙創企業提供發展空間和資源,扶植以民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以國內市場為主體的科創企業發展成為龍頭企業,已與英特爾、中航無線電子、百家合、人民網、百度等國內外知名行業龍頭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孵化培育產業鏈上下游的小微企業。以聚人為核心、以教育資源配套為先導的產城融合典范很多高新區的發展,都走了一條先工業化、再城市化的路徑,先以集聚企業為主,再到集聚人氣,經歷從第一代工業園到二代科技園,再到第三代科技城的轉型升級和摸索前行。紫竹高新區從2002年建園之初,就確定了走高端的主基調和產城融合發展路線圖,以“生態、人文、科技”這一先進的建城理念指導發展,打造了一個高情感、深黏度的科技城。主要有以下幾點特色做法:
一是建園初期就引入上海交大、華師大兩所重點高校,植入“科技”基因,注重功能融合。2007年,上海交大整建制搬遷至紫竹高新區,占地約5000畝;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主體搬遷至高新區,占地約2200畝。高校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對園區研發、創新、創業等功能承載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對園區品牌形象、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潛移默化的持續性價值也是無法估量的。
上海交通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二是建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國際教育的全鏈條教育配套體系,增強人才黏性。紫竹高新區擁有整建制的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附屬初中、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紫竹小學和紫竹幼兒園,民辦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紫竹雙語學校,提供人才子女入學的全鏈條服務。引進國際高等教育資源,打造紫竹國際教育園區,目前已有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華東師大與法國里昂商學院合作舉辦的亞歐商學院、華東師范大學-海法大學轉化科學與技術聯合研究院、北京電影學院上海國際學院等院系。
三是以商會牽頭開展多類活動,建立有溫度、有感情的、有質量的社交聯系。高新區專門成立商會,一方面,吸納園區發展較好的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高管參加,建立小圈子高質量社交聯系;另一方面,面向園區所有企業,編輯印發《紫竹國家高新區企業試驗(儀器)設備共享服務手冊》,開展“走進企業”等系列活動,促進園區企業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合作,豐富人員文娛生活,讓在高新區生活工作的人大大增強身為“紫竹人”的認同感、獲得感。
結 語
近年來,工業地產和產業地產發展迅猛,大量開發商投入其中,園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小而高精美特,紫竹高新區的模式提供了一個示范樣本。當然,民營投資主體園區相比政府主導園區,缺乏政府背后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和背書效應,也缺乏政府的各種項目聚焦、扶持資金和優惠政策,對民營投資主體的戰略研判能力、資源鏈接能力、現金流能力、輸血能力等要求很高。
建設運營產業園/科技園/科技城是一個持久戰,從前期資源導入、功能構建、環境營造、企業創業孵化、企業培育成長到產業生態、創新生態、園區生態,形成可持續的自我造血能力,這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有堅定的立場、一以貫之的信念和耐得住寂寞的信心。當一個科技城真正建立起來以后,創業企業帶來的活力經濟、企業成長帶來的經濟效益、人才集聚帶來的商業效益、園區帶來的品牌效應,將形成一個源源不斷、良性循環創造價值的生態體系。
紫竹濱江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