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一下——兩年后, 黃浦江畔一塊占地面積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綠意茵茵之間,聚集著5家國家級研發中心、3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研發機構、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企業、以及數個高校園區,且它們彼此間時刻保持著高速的信息流通與互動……這就是閔行區紫竹科學園區的志向:打造一個東方的“水墨硅谷”。
以“生態、人文、科技”為發展主題的紫竹科學園區,將目光“聚焦”在科研、人才、資本和產業協同互動的核心優勢,以市場化運作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致力于建成具備世界先進管理水平和資源優勢的科學園區,成為實踐“科教興市”主戰略的重要基地。“水墨”,恰恰體現出各元素間的互融互通、相得益彰,應合了中國水墨畫的“形神兼備”。
三年來,這樣一個由閔行區和高校、企業等合力推進的特色園區,已吸引了眾多世界500強公司等海內外資本紛至沓來。截至目前,園區共吸引外資20億美元,內資31億人民幣,各類意向投資總額超過35億美元。
優勢學科,營造“強勢輻射”
要創新,人才是靈魂。與其他高科技園區相比,紫竹科學園區的最大優勢在大學。近年來,以理工科見長的上海交大和以人文為特色的華東師大兩大高校校區先后落戶閔行區,勢必使紫竹園區擁有強大的“智囊中心”,進而源源不斷為周邊地區提供技術、智力、人才、信息和文化支撐。
將高校引入園區,這并非紫竹的首創,但紫竹卻牢牢“盯”住了優勢學科。剛過去的這個暑假,交大電子信息與電器工程學院主體已搬遷至閔行校區,而近一年中,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等優勢學科相繼“移師”紫竹園區。這決非簡單的空間搬移,而是整合學科資源、尋找科研孵化基地的一次契機。
這兩大“智囊中心”內將匯聚百名兩院院士、千名教授和萬名科研人才,以及超過5萬名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人才儲備量。如此人才高地所具備的智力能源不可估量。不僅吸引來微軟研究院、英特爾、歐姆龍、SMC等在園區設立研發機構,更為上海市支柱產業和閔行區的主導行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與此同時,園區和高校都著力于為閔行區的“科教興區”出力。其中交通大學結合閔行區的功能定位,以科研項目、研究基地、人才隊伍為抓手,通過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航天技術產業化、航天高層次人才培養等,全面參與“航天閔行”的規劃與建設,切實推動閔行做大做強航空航天科技戰略。
人才培養,“對接”研發生產需求
要“頂天”也要“立地”。對于“智囊中心”來說,既要創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攻克“高精尖”領域的難題,也要注重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令其在國家和區域的支柱產業、主導行業中發揮“引擎”作用。
位于園區研發基地核心區域的紫竹信息數碼港,建筑面積達12萬平方米,總投資6億元,可以孵化、積累150余家集成電路設計和軟件開發公司,可容納各類科技從業人員約1萬人。目前已有英特爾、微軟、意法半導體等十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入駐,出租率達65%。人才、科研成果在此得以匯聚交流,也從這兒邁出了轉為現實生產力的步伐,截至目前,已有一批科技成果落戶園區,其中,漢芯項目已成功孵化出具備國際水準的漢芯系列DSP芯片,打入了國家信息安全和軍品市場。
打破封閉式的象牙塔內培養模式,把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直接融入園區產業研發體系中。一大批和企業建立的聯合實驗室,是學生直接參與科技前沿課題的重要基地,方便他們在園區企業實習、就業。同樣,企業不僅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利用高校科研資源,將實驗室“挪”入校區,共享研發成果,更可以向高?!坝唵巍迸囵B所需人才。根據“校企共建協議”,園區內還建立了大學專家、教授到研發基地兼職的柔性流動機制。這為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也使得大學的人才培養始終“對接”現實需求,與園區內產業的戰略發展相協調。
軟環境,讓集聚產業“化學反應”
三區聯動,打破了校區、園區和社區之間的圍墻與隔閡,不但園區企業向校區開放科研和實習基地,大學的一些專業課程或實務課程也可通過閉路電視和網絡傳送到高新技術企業,保證員工能隨時按需“充電” 。為整合區域科技資源,推動“三區聯動”,閔行區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辦法,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采取技術轉讓、聯合開發、共建創業基地、開放實驗室、聯合培養人才等方式,與區內企業建立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學研”戰略聯盟。閔行區還建設相關公共服務平臺,為科技創新提供綜合服務,并引進國內外高水平培訓機構,建設公共實訓基地,為企業員工培訓搭建服務平臺。
在政府支持下,園區還為入駐企業提供審批、工商注冊、政策咨詢、成果轉化、產權交易等一站式服務。事實上,紫竹的可持續“三區聯動”理念還體現在園區的生態規劃上。在建設道路網絡的同時加強了綠網(綠化)和藍網(河道)的打造,強調了人與自然、工作與生活和諧發展。如今,紫竹園內已建成80多萬平方米綠地,總長30公里的道路網絡,25公里長的河道,以及水、電、路、通信、排污等設施和配套項目工程,塑造了良好的園區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