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高校提供資源的新型科學園區,正在申城南面崛起,它的發展目標是——種一片科教興市的“紫竹林”
3年前,它還只是A4公路旁一塊占地13平方公里的土地。如今,7 000畝的大學園區已有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陸續“移師”;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的信息數碼港出租率已達65%;80多萬平方米綠地、30公里道路網絡和25公里長的河道已建成。2年后,預計將至少有50億美元的外資相中這個名叫“紫竹”的科學園區。
江蘇、浙江、廣東紛紛投來關注而羨慕的目光,投資方卻將上海交大和華師大兩所名牌學府推舉為“頭號功臣”:“它們入駐紫竹,紫竹便成功了一半!”借助高校豐富的人才、科研和信息資源,校區、園區和城區所蘊涵的創新能量被市場化模式徹底“激活”。
研發機構“扎成堆”
英特爾第一次將其主要業務部門的總部設在美國本土之外,便是在紫竹科學園區成立渠道平臺事業部的全球總部,同時落戶紫竹的還有英特爾亞太區研發中心。微軟第一次在中國購置土地,也選擇紫竹——2008年將微軟在華業務全部遷入其中,微軟亞洲工程院上海分院、微創技術研發中心現已陸續在紫竹動工。花王、日清、歐姆龍、雅馬哈,日本企業競相在紫竹設立研發中心,目前已有20家先后落戶。這簡直是一塊大“磁鐵”——20億美元外資和31億元人民幣內資已被吸引,各類意向投資總額超過35億美元。
以理工科見長的交大和以人文為特色的華師大,從一開始就為紫竹設定了科學定位和高端門檻: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數字技術、軟件技術、納米科技和生命科學是紫竹科學園區的主導產業,高科技企業總部、國家級工程中心、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各類風險投資機構是其招商首選。
優勢學科“攀高峰”
紫竹科學園區內,大學校區和研發基地僅一街之隔。已經投入使用的信息數碼港,東西兩面分別與上海交大和華師大的新校區相鄰,似聚寶盆的整體造型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寓意便是:在紫竹,知識與人才是從大學校園向研發基地聚集,優勢學科要再攀高峰!
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組織工程研究與開發中心、國家動物醫學研究中心已在紫竹安家,在高校的爭取下,更多國家級科研項目可能落戶紫竹。紫竹大學園區的學科優勢還將輻射至周圍城區。紫竹所在的吳涇地區本以石油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在紫竹的帶領下,必將大幅提升高科技含量;“航天閔行”是閔行區未來要建設的“重頭戲”,上海交大空天科學技術研究院使其“如虎添翼”。
人才流動“開小灶”
名曰紫竹園,不過在這片土地上,林立的不是竹子而是各路科研人才。百名兩院院士、千名教授、萬名科研人才和超過5萬名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人才儲備量都將云集此地。如何將人才優勢發揮到極致?
建園之初,紫竹科學園區便和交大、華師大簽署了有關協議,為人才流動“開小灶”。根據協議,兩校將為企業“度身定制”專業儲備人才,開設相關專業;企業則可將實驗室搬進校區,共筑研發平臺,共享研發成果。企業技術人員可坐進高校的課堂半工半讀;專家教授與師生的雙向兼職與創業都值得鼓勵。雙導師制、學術休假、引進人才優惠租房,紫竹園的實踐中正流行越來越多的新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