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看到紫竹展示的圖景,就覺得是我想要的。”至純科技創始人蔣淵回憶起當初落戶紫竹仍深有感觸。
2004年,只有7個人的至純科技作為首批高科技企業入駐紫竹,在區內“野蠻生長”。如今,至純每年申報多項專利,在半導體專業設備國產化領域,業務遍布全國,同時還成立了企業內部孵化器。
請看《上海商報》對此的報道。
在“規劃一片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的理念下,基于企業既定的戰略部署,至純科技支持有技術基礎和市場
上海至純潔凈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為高端先進制造業的高科技企業提供高純工藝系統的解決方案。
至純科技創始人蔣淵
緊抓“進口代替”:
半導體微電子領域高純工藝系統
至純科技的成立和發展,在創始人蔣淵看來,起初是基于市場需求觸發的懵懂創業。蔣淵原來在一家為先進制造業企業提供高純工藝系統的德資企業工作,任銷售經理。1999年,這家德國企業被美國公司并購,由美國公司的馬來西亞團隊接管上海的團隊。并購過程中也是團隊陸續離職的過程。原有公司的用戶一時無法得到德國或者馬來西亞團隊的服務基于原先合作過程中的踏實,用戶直接找到蔣淵,希望她組織團隊幫助解決需求。蔣淵說,就這樣很懵懂地創業,而彼時她并未真正意識到這是中國的半導體、微電子、生物制藥領域對于高純工藝系統需求長足增長的開始。
創業初期,資金從朋友處借貸開始,100萬元,15%年息。蔣淵回顧說,憑著眼里沒有害怕和困難,發愁也只是1分鐘,1分鐘后就看辦法是什么。就這樣,企業克服困難,活過了種子期。企業也從最初的系統集成,發展到2008年以后的自主設備研發生產。現在企業自主研發生產的高純特氣柜、高純化學品柜和尾氣處理設備等已經供應超過4000套。
此后,至純科技沿著“進口代替”的戰略發展思路,以定制化設計、制造、安裝為主要生產模式,成為一家為半導體、微電子和生物醫藥等行業的先進制造業企業提供高純工藝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至純科技主營高純工藝系統,高純工藝系統目前主要用于泛半導體產業(半導體集成電路、光伏、LED、TFT-LCD等)和生物制藥等高端制造業,通過控制高純工藝介質(氣體、化學品、水)的純度,以實現其制程精度要求,保障并提升產品良率,下游先進制造行業的高純工藝系統直接影響了工藝設備的運行及投產后的成品率。高純工藝系統的用戶價值有高純、工藝、節能、環保、自動化、智能化6個關鍵詞。
在產業發展初期,只有國外廠商在這個領域,價格奇高。“這些年,我們作為進口替代的耕耘者,在半導體、微電子、生物制藥領域跟隨產業的發展,也參與了促進產業的發展。至純人為此自豪。”蔣淵說。
跟動需求:
以用戶需求為導向
2005年到2010年,至純科技集中力量在高速發展的光伏和LED領域拓展業務,細分市場從全國產能占比最高時超過70%占有率。在光伏這個細分的領域里,至純的產品在用戶這里高時有10%的溢價能力。至純的用戶很多都是外企、國內外上市公司或者行業里數一數二的百億元級企業,很多用戶都是長達10年的持續訂單。這也是對踏實的最好反饋。
2011年,至純科技引入了戰略投資人,開始裝備研發和智能化生產系統的研發。同時,為企業加快既定的戰略部署,至純科技向證監會遞交IPO,擬對接資本市場以進行生產基地的建設和加大市場拓展力度。
在發展中,至純科技著眼可持續發展;在研發上,至純科技的戰略是:跟動需求,以用戶需求為導向。
在半導體、微電子和生物制藥等領域,制程、工藝是技術的核心。科研人員對于工藝的研發、升級,經常是需要和裝備、系統的更動完全匹配才能將工藝變動落地。而從試驗到量產,最大的跨越障礙之一,也是工藝機臺和相關系統的更動和落地。
至純科技在發展中關注到這些,積極地推進跟動戰略:在用戶摸索新工藝時就時時配合在用戶身邊,而這種配合性的業務,因對于更動能力定制化要求高、反復多、又批量小,往往是沒有盈利甚至負毛利的,但至純科技的戰略反而是高度重視和推進這類業務。這樣一家小企業,每年在研發上投入近千萬元。
“往往一個新工藝的成功會帶動這類新的裝備和系統的需求。而這種跟動如果依靠國外品牌,一來費用極高,二來響應時間慢,會影響用戶的研發效率。”蔣淵介紹道。
搞“微創業”:
成立企業內部孵化器
至純科技3年前就在公司內部搞起了“微創業”:即成立企業內部的孵化器——企業會配比資金支持有技術基礎和市場潛力的項目,支持內部成員在平臺上創業給予團隊負責人足夠激勵和支持政策。至今,至純潔凈已經孵化了三個全資子公司。
同時,隨著新大樓的建設完工,至純科技準備在5層樓的總部辦公大樓里,劃出整整一層用作孵化器,并在允許的情況下做些股權等長效激勵方面的嘗試。
這源自至純科技“規劃一片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的理念,力求為團隊成員提供收益和成長增長的雙通道。
其實,至純科技從2008年起,就設立了創新基金,推動內部人員積極參與創新相關的各種活動。并于三年前,蔣淵著手建立內部孵化器和孵化機制,希望為年輕人創業提供一個內部平臺。
至純科技在內部孵化器的建設中,特別注重與客戶的緊密互動。董事長蔣淵說,梅特卡夫原則講到“網絡價值以用戶數量平方的速度”增長,但并不專指網絡,和用戶交流的節點一樣適用。蔣淵在紙上比劃了:連接的價值=連接點數的平方。至純科技提出:連接,無限連接,連接用戶的痛點癢點。至純科技規劃每年與行業不低于1000人次的專業工程師互動,方式有培訓、論壇、頭腦風暴等不同形式。她說,至純確定的目標就是能為用戶的痛點癢點找到提升方案。在至純的辦公大樓里,用一個樓層來作為互動場所,設有類似商學院的階梯教室、TED形式的演講區域、自由討論的操作臺等等。
下一步,至純科技會繼續朝專業化方向發展。把核心工藝系統包含部分工藝裝備進一步做專做強。
專家點評
內部孵化器:創新創業的利器
金福安 博士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
福建福安市是中國中小電機之都,電機產業占了福安市經濟很大的比重。其背景是,當年一家國有電機廠倒閉后,廠里的技術人員、銷售人員紛紛自己創業,逐步形成了蜚聲中外的電機產業集群,產業集群良好的生態又吸引臺灣地區等地的電機廠前來投資,進一步做大做強電機產業。這是一個母體被徹底打破而知識溢出的典型案例。
還有一種知識溢出就是蔣淵創立至純科技的情形。母體企業員工辭職創業或流動到其他企業。正常的人員流動促進了知識的溢出和擴散,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產業集群的社會網絡,增強了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但知識溢出造成母體企業失去團隊和知識,加劇了自己面對的市場競爭。
上述兩種情形,母體企業都是處在被動狀態。成立企業內部孵化器則是企業進行知識管理,防止知識破壞性溢出,增進企業創新活力,增加企業盈利點的有效手段。
創新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天然具有流動性。在大眾創業的時代,每個人才的心中都有創業的火花在閃耀。而當人才跳出企業去創業,企業則不但蒙受知識的損失甚至會喪失知識基礎,而且將面臨著更嚴酷的競爭。一個具有良好機制設計的企業內部孵化器,則不但能夠激發企業內部人才創新的激情,創業的火花,而且能夠為母體企業的發展添柴加火。
毋庸置疑,每個企業的創新都服務于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所有的創新活動都應與企業戰略方向保持一致性。企業為此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尋求技術、產品、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企業不但要保護企業知識的安全,而且要促進企業創新成果效益的最大化。為此,可以在其他措施無法挽留住企業核 心人才時,啟用內部孵化器模式支持他們在內部創業,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價值;其次,企業創新活動出現“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成果時,通過企業內部孵化器鼓勵企業員工將成果直接轉化將會是實現成果效益最大化的途徑。第三,在企業內部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下企業員工智慧得到激發,創新成果與創意不斷,其中有價值而不與企業戰略相符合的那些,也完全可以支持員工用來創業。
內部孵化器培育的創業企業成長壯大后,會形成圍繞母體企業的上下游企業,甚至是同行企業,由于企業間天然的紐帶關系,有利于企業建立良性的生態系統,進一步加強母體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影響力。
稿件來源:上海商報2015-07-27
作者:商報案例研究員 程子彥